

近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公布
第三批广西新时代文明实践
典型案例入选名单
柳江区拉堡镇
《“老漂族”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文明实践案例入选!
“老漂族”,指为了照顾子女或孙辈,离开长期居住地,跟随子女迁移到陌生城市的老年人。近年来,柳州市柳江区拉堡镇积极探索让“老漂族”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助的治理新路径,创新实施“银龄生辉、耆心共栖、迁暖万家”三大行动,推动400余名“老漂族”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累计开展各类服务300余次,惠及群众3万余人次,绘就一幅“夕阳生辉暖万家”的文明画卷。
01 银龄生辉 激活治理末梢
组建“银龄志愿队”,延伸服务触角。鼓励400余名“老漂族”加入“银龄志愿队”,参与文明劝导、矛盾调解、社区治理等工作,成为基层治理“移动探头”。2025年以来,志愿队累计开展服务108次,调解邻里纠纷45起,居民投诉量同比下降40%。
开设“银龄议事厅”,深化民主协商。聚焦群众需求,针对老旧小区改造、停车位规划等热点问题,设立“银龄议事厅”,2025年以来共召开议事会51次,收集建议108条,推动火电小区增设设施、塘福小苑风貌提升、建都社区街巷改造等32项民生实事落地,居民满意度达98%。
打造“银龄智库”,赋能文明实践。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设“家门口”老年大学教学点,邀请党校讲师、优秀老党员开设“银龄思政课”,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惠民政策、模范事迹开展宣讲32场,以乡音传递时代强音。精准设置系列关爱课堂,开设声乐、舞蹈、摄影、书法等28项课程,创作书法作品《文明颂》、剪纸《民族团结》等100余件,其中17个书法作品在柳州市“赞辉煌成就·聚银发力量”主题征文活动获奖。组建“漂友艺术团”开展惠民演出12场,其中原创节目《文明创建 人人有份》在柳州文明市民礼仪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随迁老人实现“老有所学”向“老有所为”转变。
02 耆心共栖 破题治理痛点
“乡音帮帮团”破解语言障碍。针对部分老人普通话不熟练的问题,发动同籍贯居民成立“乡音帮帮团”,提供方言翻译、政策讲解等服务。累计帮助解决政务办理、医疗咨询等问题180余次,惠及老人500余人。
“服务积分”促进互助养老。创新推行“服务积分”模式,成立208个邻里互助小组,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陪伴、代购、助洁等服务,积攒服务时长后可兑换福利。目前注册89人,累计存储服务时长超1500小时,形成“今天我帮你,明天他帮我”的良性循环。
“银龄哨兵”守护家园安全。发动身体好、有能力的随迁老人,组建小区义务巡逻队,2025年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45处。今年春节期间“禁燃劝导行动”中,老人们用乡音宣传成效显著,违规燃放同比下降80%。
03 迁暖万家 传递治理温度
“圆梦小队”点亮幸福晚年。老人们自发组织“圆梦小队”,开展“圆梦微心愿”活动,通过“线上征集+线下认领”方式,今年以来共完成“微心愿”127个。
“邻里佳节”促进融合共治。定期举办“百家宴”“方言故事会”等活动,打破“陌生邻里”困局。2025年“广西三月三”期间,推出“结朋友解乡愁”主题活动,65名本地居民与随迁老人结成“老友记”,通过唱山歌、跳竹竿舞等活动打破隔阂,天南地北的乡音,汇成“和谐交响曲”。
“智慧助老”跨越数字鸿沟。建成由22位老人担任“银发辅导员”的队伍,开展智能手机使用培训8场,帮助328名随迁老人掌握扫码出行、视频通话、网上挂号等技能,有效缩小了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部分老人成为社区“数字宣传员”,形成“以老助老、智慧共享”的良性循环,破解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难题。
近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公布
第三批广西新时代文明实践
典型案例入选名单
柳江区拉堡镇
《“老漂族”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文明实践案例入选!
“老漂族”,指为了照顾子女或孙辈,离开长期居住地,跟随子女迁移到陌生城市的老年人。近年来,柳州市柳江区拉堡镇积极探索让“老漂族”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助的治理新路径,创新实施“银龄生辉、耆心共栖、迁暖万家”三大行动,推动400余名“老漂族”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累计开展各类服务300余次,惠及群众3万余人次,绘就一幅“夕阳生辉暖万家”的文明画卷。
01 银龄生辉 激活治理末梢
组建“银龄志愿队”,延伸服务触角。鼓励400余名“老漂族”加入“银龄志愿队”,参与文明劝导、矛盾调解、社区治理等工作,成为基层治理“移动探头”。2025年以来,志愿队累计开展服务108次,调解邻里纠纷45起,居民投诉量同比下降40%。
开设“银龄议事厅”,深化民主协商。聚焦群众需求,针对老旧小区改造、停车位规划等热点问题,设立“银龄议事厅”,2025年以来共召开议事会51次,收集建议108条,推动火电小区增设设施、塘福小苑风貌提升、建都社区街巷改造等32项民生实事落地,居民满意度达98%。
打造“银龄智库”,赋能文明实践。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设“家门口”老年大学教学点,邀请党校讲师、优秀老党员开设“银龄思政课”,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惠民政策、模范事迹开展宣讲32场,以乡音传递时代强音。精准设置系列关爱课堂,开设声乐、舞蹈、摄影、书法等28项课程,创作书法作品《文明颂》、剪纸《民族团结》等100余件,其中17个书法作品在柳州市“赞辉煌成就·聚银发力量”主题征文活动获奖。组建“漂友艺术团”开展惠民演出12场,其中原创节目《文明创建 人人有份》在柳州文明市民礼仪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随迁老人实现“老有所学”向“老有所为”转变。
02 耆心共栖 破题治理痛点
“乡音帮帮团”破解语言障碍。针对部分老人普通话不熟练的问题,发动同籍贯居民成立“乡音帮帮团”,提供方言翻译、政策讲解等服务。累计帮助解决政务办理、医疗咨询等问题180余次,惠及老人500余人。
“服务积分”促进互助养老。创新推行“服务积分”模式,成立208个邻里互助小组,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陪伴、代购、助洁等服务,积攒服务时长后可兑换福利。目前注册89人,累计存储服务时长超1500小时,形成“今天我帮你,明天他帮我”的良性循环。
“银龄哨兵”守护家园安全。发动身体好、有能力的随迁老人,组建小区义务巡逻队,2025年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45处。今年春节期间“禁燃劝导行动”中,老人们用乡音宣传成效显著,违规燃放同比下降80%。
03 迁暖万家 传递治理温度
“圆梦小队”点亮幸福晚年。老人们自发组织“圆梦小队”,开展“圆梦微心愿”活动,通过“线上征集+线下认领”方式,今年以来共完成“微心愿”127个。
“邻里佳节”促进融合共治。定期举办“百家宴”“方言故事会”等活动,打破“陌生邻里”困局。2025年“广西三月三”期间,推出“结朋友解乡愁”主题活动,65名本地居民与随迁老人结成“老友记”,通过唱山歌、跳竹竿舞等活动打破隔阂,天南地北的乡音,汇成“和谐交响曲”。
“智慧助老”跨越数字鸿沟。建成由22位老人担任“银发辅导员”的队伍,开展智能手机使用培训8场,帮助328名随迁老人掌握扫码出行、视频通话、网上挂号等技能,有效缩小了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部分老人成为社区“数字宣传员”,形成“以老助老、智慧共享”的良性循环,破解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