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柳江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今日是: 2025年9月11日 星期四 
模式切换

高质量发展火热“出圈”!主流媒体纷纷点赞柳江

来源: 微柳江  |   发布日期: 2025-05-18 12:00   |

提要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新闻网、《广西日报》、广西云APP、柳州1号APP、在柳州APP等多家媒体平台纷纷聚焦柳江,点赞我区在特色产业、项目建设、文化体育等领域工作情况,生动展现柳江区发展进程中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相关重点稿件让我们一起回顾。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区三都镇白见村板朝屯,颜茜茜(左三)、父亲颜建条(左一)和村民们展示刚刚采摘的芥菜。2021年,颜茜茜回到家乡创业,和父亲成立了农业公司,发展竹笋和蔬菜的种植、腌制产业,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5月13日,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姜全率专家团队,深入广西柳州市柳江区穿山镇林寺村、高平村,开展2025年广西低需冷量早熟桃现场观摩活动,为当地桃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图为专家查看鹰嘴桃长势和成色。


在穿山镇林寺村国春鹰嘴桃示范基地,漫山遍野的桃树郁郁葱葱,一个个饱满的鹰嘴桃挂满枝头,色泽鲜艳诱人。专家们一边认真查看桃树的长势形态和果品成色,一边与种植户深入交流,了解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并现场给予专业指导和建议。

随后,专家团队来到穿山镇高平村平地屯柳州市伍合果蔬专业合作社低需冷量早熟桃示范基地。该基地凭借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培育的“京清16号”低需冷量早熟桃不仅成熟早,而且口感脆甜、香气浓郁,深受市场欢迎。在观摩现场,姜全对低需冷量早熟桃的品种特性、种植优势以及发展前景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柳江区气候条件优越,发展低需冷量早熟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加强品种选育和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桃产业的品质和效益。

“专家们的到来,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他们的指导非常实用,让我们对今后的果桃种植更有信心了。”种植户韦国春说。此次现场观摩活动,不仅为柳江区桃产业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也为当地种植户搭建起学习交流的平台。

近年来,柳江区高度重视特色水果产业发展,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加强品牌建设等措施,不断推动桃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一步,柳江区将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升桃产业综合竞争力,让桃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着力推动柳江农业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通讯员:兰德波

来源:中国新闻网



5月15日记者获悉,柳州鑫麦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肉牛养殖场项目在柳州市柳江区进德镇琼林村塘岸屯正式开工。

据介绍,项目总投资5700万元,规划新建1.2万平方米的钢结构标准化养殖棚,配套智能化设备及“可溯源”数字化平台;同步建设粪污处理中心和有机肥加工厂,构建“养殖—种植—加工”生态循环链。项目分两期,一期工程预计今年10月竣工,投产后年出栏肉牛2000头以上,年产值约4200万元。

“项目建成后,我们将通过‘代养+寄养’模式,让村民‘零风险’参与养殖。”柳州鑫麦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冬梅表示,公司秉持科技赋能农业的理念,以“科技赋能、生态循环、联农带农”为特色,打造集精细化养殖、智慧管理、产业融合、农户共富于一体的现代化示范基地,实现年产值突破3亿元目标。

“我家流转8亩地给公司,每年每亩租金1300元,平常我在基地打零工。如果以后跟着公司养牛,那比自己单打独斗强多了。这项目不仅让土地‘活’起来,也让我们的日子更有盼头。”进德镇琼林村塘岸屯村民韦呼当告诉记者。

该项目还将惠及下游产业链。广西桂味联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波表示,柳州鑫麦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肉牛养殖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优势,两家企业将强强联合,打造高品质肉牛供应链,创新模式,推动产业与消费升级,实现合作共赢。

据了解,该项目不仅将破解区域牛肉供给缺口难题,更通过“联农带农”机制,让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赢得发展,农户在增收致富中收获幸福,政府在产业升级中实现目标,生态在绿色循环中持续向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记者:覃伟立  通讯员:兰德波

来源:《广西日报》



运动会现场

5月10日,柳州市柳江区在该区体育园足球场举办第七届职工趣味运动会,41家基层工会60支代表队600名职工参赛,献礼中华全国总工会百年华诞。本届运动会设抛绣球、竹竿舞等五大项目,融入壮族、苗族等民族文化元素。赛场上,绣球划出弧线,竹竿舞踏响鼓点,六人龙舟团队竞速冲刺,经3小时角逐,拉堡镇总工会等30支队伍获奖。

参赛职工齐心协力推举气球向前奔跑

柳江二中副校长侯兆军表示,教职工们在陆地龙舟等项目中体悟到“教学如赛舟”的协作真谛。夺冠的拉堡镇代表队队长覃伟通说:“要把赛场团结力转化为基层治理新动能。”柳江区总工会党组书记蒋宏表示,运动会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未来将持续打造文体品牌,增强产业工人队伍的凝聚力。

在陆地龙舟项目中,参赛职工竞速冲刺

作者:兰德波 周宏山

来源:广西云APP



眼下,正值辣椒成熟的黄金时节,柳江区穿山镇迎来辣椒丰收季,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开展采收工作,挂满枝头的辣椒奏响丰收“椒”响曲。

近日,记者走进穿山镇高平村平地屯蔬菜种植基地,一片翠绿映入眼帘。一垄垄辣椒植株整齐排列,枝头缀满的辣椒青翠欲滴,生机勃勃。村民们穿梭其中采摘辣椒,指尖灵巧地一掐一攥,不一会儿,一个个饱满的辣椒便装满一个又一个编织袋。随后,这些辣椒经过打包、称重、装车等一系列工序,便启程运往湖南,为当地餐桌送去一抹鲜辣的色彩。

“今年,我们在基地种植100余亩螺线椒,这种辣椒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高平村平地屯党支部书记谭永记介绍,当日基地组织30余名村民开展辣椒采摘工作,计划采收6000斤。此次辣椒采摘期从5月初开始将持续至6月底,亩产量约3000斤,市场批发价每斤2元左右。辣椒种植具有周期短、收益高、带动性强的特点,不仅让种植户的钱袋子鼓起来,还为周边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今天一大早我就到基地采摘辣椒,每天有100元工资,既能照顾家里老小,还能补贴家用,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平地屯村民黄连一边采摘辣椒,一边笑得合不拢嘴。自2022年基地运行以来,黄连便在此务工,每逢农忙时节,她总是第一个报名参与劳作。如今,这片辣椒基地不仅是她增收的新渠道,更承载着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了解,该基地土壤肥沃、宜农宜业,孕育出的辣椒个个肉质厚实、椒香浓郁,入口脆嫩多汁,在餐饮市场中成为炙手可热的优质食材。而其品质出众的背后,得益于基地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精准调控,将水分与肥料以最佳配比输送至辣椒根系,不仅让每一株辣椒都能“喝饱吃好”,茁壮成长,还为辣椒产业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通讯员:韦新娜 韦莹芸

来源:广西云APP




低需冷量早熟桃是指在自然休眠期间所需低温时间较短的桃子品种,通常能够在较早的时间内成熟。像这样的桃子品种,我市早在三年前已尝试种植,目前一些果园已挂果投产,柳州也首次实现5月产桃。

在柳江区穿山镇高平村平地屯的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种植有近50亩的低需冷量早熟桃,记者在现场看到,桃树上果实累累,第一批成熟的果实已采摘下来,青里带红桃子让人垂涎欲滴,这是该基地挂果投产的第一年。

市伍合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覃金路介绍说,合作社的50亩果园挂果有七八万斤,第一年能有这样的成果,感到非常高兴。“早熟的好处是3到4个月就可以收获了,其他品种护理更加辛苦。现在市场定下来,地头收购价是每斤6元~8元,现在有一个老板准备来看果,来谈价。”

市伍合果蔬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基地低需冷量早熟桃——“京清16号”的种植和管护。“京清16号”是北京桃种和泰国清迈桃杂交的品种,也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选育的低需冷量极早熟毛桃品种,需冷量仅500小时,适宜在桂林、柳州、河池、贺州等南方低纬度地区种植。在柳州地区表现为1月下旬萌芽,2月下旬开花,5月上旬成熟。

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姜全说,桃向南种植的过程从湖南、桂林到柳州,一点一点向南逐步推进。“5月成熟的桃市场上比较少,在销售的过程中市场压力就小,这个季节其他水果也要少一些,所以桃的市场还是很大的。”

随着示范基地挂果投产,也意味着低需冷量早熟桃——“京清16号”在柳州试种成功。据专家介绍,今年是示范基地挂果投产的第一年,每棵桃树不宜挂太多果实,待明年进入丰产期,产量将翻番,预计每亩产量在3000斤左右。而且在专家的指导下,基地还采用了现代化种植模式,如6米行距和3米株距、Y字整形、水肥一体化、安装驱鸟器等,帮助果树更好地生长。

覃金路说,以前50亩地种了2300株桃树,现在改为种1500株。“多几百株密度就大了,间隔够果味就会好一点,驱鸟器也是专家介绍过来的,以前很多野鸟来叮果,用了驱鸟器感觉鸟没有叮果了,损失减少了。”

姜全表示,品种选对后,生产上一定要考虑节约成本,选择更合适的树形,更简易适合操作,省下人工成本,同时生产管理上要考虑尽量减轻病虫害,少用药就安全。

记者从市农业部门了解到,目前我市已种植低需冷量早熟桃200多亩,品种有“京清16号”和“早醒1号”,其中80亩左右在今年实现挂果投产。早熟早上市意味着能更好抢占市场,卖出好价钱,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市水果生产技术指导站高级农艺师龚志宏介绍说,后续还将持续把国内最新的品种同步引入到广西,进行品种筛选,打造早、中、晚熟,把产业链、采收期延长,达到长期供应鲜果的目的。“最重要的是种植模式可复制,在规模业主能投入的情况下,我们也希望能够带动周边的农户简单复制出来,帮助扩大产业规模。” 

来源:柳州1号



初夏时节,微风轻拂,荷塘泛起层层涟漪。在享有“中国玉藕之乡”美誉的柳江区百朋镇万亩藕田里,藕农们抢抓农时采挖莲藕,全力抢占早市先机。 

5月16日,记者走进百朋镇万亩藕田,只见荷塘碧波荡漾,一片生机盎然。藕农们身穿防水服,弯腰在荷塘中熟练地采挖莲藕,一根根粗壮的莲藕破泥而出,经过简单冲洗后,莲藕露出如玉般温润的色泽,显得格外诱人。

百朋镇里团村阳村屯的藕农覃春余一边忙着采挖莲藕,一边笑着说:“今天天还没亮我们就开始下田采挖,目前已采收200多斤新鲜莲藕。趁着市面上莲藕还没大量上市,我们提前出货,每斤的收购价相较上市高峰期能多出几块钱,收入也能增加不少。”

田埂上,收购商覃有度的货车早已等候多时。新鲜采挖的莲藕刚完成分拣清洗,便被迅速装车运走。“百朋莲藕以其出众的品质和脆甜清新的口感,在市场上备受青睐,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热销状态。”收购商覃有度对百朋莲藕赞不绝口,“我每日的收购量在200至300斤之间,当前每斤10元的收购价格,既能保证藕农有可观的收益,也让百朋莲藕的优质口碑持续打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我们的产品。”

据了解,今年百朋镇春季莲藕种植面积2.1万亩,预计平均亩产3500斤。近年来,柳江区通过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莲藕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进一步加强百朋莲藕品牌建设,积极拓宽销售渠道,通过线上线下紧密结合,将百朋莲藕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如今,百朋莲藕已成为柳江的特色名片,不仅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还促进乡村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让万亩荷塘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致富花朵。

来源:在柳州APP



全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火热“出圈”!主流媒体纷纷点赞柳江

来源: 微柳江  |   发布日期: 2025-05-18 12:00   

提要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新闻网、《广西日报》、广西云APP、柳州1号APP、在柳州APP等多家媒体平台纷纷聚焦柳江,点赞我区在特色产业、项目建设、文化体育等领域工作情况,生动展现柳江区发展进程中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相关重点稿件让我们一起回顾。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区三都镇白见村板朝屯,颜茜茜(左三)、父亲颜建条(左一)和村民们展示刚刚采摘的芥菜。2021年,颜茜茜回到家乡创业,和父亲成立了农业公司,发展竹笋和蔬菜的种植、腌制产业,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5月13日,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姜全率专家团队,深入广西柳州市柳江区穿山镇林寺村、高平村,开展2025年广西低需冷量早熟桃现场观摩活动,为当地桃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图为专家查看鹰嘴桃长势和成色。


在穿山镇林寺村国春鹰嘴桃示范基地,漫山遍野的桃树郁郁葱葱,一个个饱满的鹰嘴桃挂满枝头,色泽鲜艳诱人。专家们一边认真查看桃树的长势形态和果品成色,一边与种植户深入交流,了解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并现场给予专业指导和建议。

随后,专家团队来到穿山镇高平村平地屯柳州市伍合果蔬专业合作社低需冷量早熟桃示范基地。该基地凭借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培育的“京清16号”低需冷量早熟桃不仅成熟早,而且口感脆甜、香气浓郁,深受市场欢迎。在观摩现场,姜全对低需冷量早熟桃的品种特性、种植优势以及发展前景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柳江区气候条件优越,发展低需冷量早熟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加强品种选育和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桃产业的品质和效益。

“专家们的到来,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他们的指导非常实用,让我们对今后的果桃种植更有信心了。”种植户韦国春说。此次现场观摩活动,不仅为柳江区桃产业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也为当地种植户搭建起学习交流的平台。

近年来,柳江区高度重视特色水果产业发展,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加强品牌建设等措施,不断推动桃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一步,柳江区将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升桃产业综合竞争力,让桃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着力推动柳江农业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通讯员:兰德波

来源:中国新闻网



5月15日记者获悉,柳州鑫麦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肉牛养殖场项目在柳州市柳江区进德镇琼林村塘岸屯正式开工。

据介绍,项目总投资5700万元,规划新建1.2万平方米的钢结构标准化养殖棚,配套智能化设备及“可溯源”数字化平台;同步建设粪污处理中心和有机肥加工厂,构建“养殖—种植—加工”生态循环链。项目分两期,一期工程预计今年10月竣工,投产后年出栏肉牛2000头以上,年产值约4200万元。

“项目建成后,我们将通过‘代养+寄养’模式,让村民‘零风险’参与养殖。”柳州鑫麦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冬梅表示,公司秉持科技赋能农业的理念,以“科技赋能、生态循环、联农带农”为特色,打造集精细化养殖、智慧管理、产业融合、农户共富于一体的现代化示范基地,实现年产值突破3亿元目标。

“我家流转8亩地给公司,每年每亩租金1300元,平常我在基地打零工。如果以后跟着公司养牛,那比自己单打独斗强多了。这项目不仅让土地‘活’起来,也让我们的日子更有盼头。”进德镇琼林村塘岸屯村民韦呼当告诉记者。

该项目还将惠及下游产业链。广西桂味联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波表示,柳州鑫麦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肉牛养殖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优势,两家企业将强强联合,打造高品质肉牛供应链,创新模式,推动产业与消费升级,实现合作共赢。

据了解,该项目不仅将破解区域牛肉供给缺口难题,更通过“联农带农”机制,让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赢得发展,农户在增收致富中收获幸福,政府在产业升级中实现目标,生态在绿色循环中持续向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记者:覃伟立  通讯员:兰德波

来源:《广西日报》



运动会现场

5月10日,柳州市柳江区在该区体育园足球场举办第七届职工趣味运动会,41家基层工会60支代表队600名职工参赛,献礼中华全国总工会百年华诞。本届运动会设抛绣球、竹竿舞等五大项目,融入壮族、苗族等民族文化元素。赛场上,绣球划出弧线,竹竿舞踏响鼓点,六人龙舟团队竞速冲刺,经3小时角逐,拉堡镇总工会等30支队伍获奖。

参赛职工齐心协力推举气球向前奔跑

柳江二中副校长侯兆军表示,教职工们在陆地龙舟等项目中体悟到“教学如赛舟”的协作真谛。夺冠的拉堡镇代表队队长覃伟通说:“要把赛场团结力转化为基层治理新动能。”柳江区总工会党组书记蒋宏表示,运动会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未来将持续打造文体品牌,增强产业工人队伍的凝聚力。

在陆地龙舟项目中,参赛职工竞速冲刺

作者:兰德波 周宏山

来源:广西云APP



眼下,正值辣椒成熟的黄金时节,柳江区穿山镇迎来辣椒丰收季,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开展采收工作,挂满枝头的辣椒奏响丰收“椒”响曲。

近日,记者走进穿山镇高平村平地屯蔬菜种植基地,一片翠绿映入眼帘。一垄垄辣椒植株整齐排列,枝头缀满的辣椒青翠欲滴,生机勃勃。村民们穿梭其中采摘辣椒,指尖灵巧地一掐一攥,不一会儿,一个个饱满的辣椒便装满一个又一个编织袋。随后,这些辣椒经过打包、称重、装车等一系列工序,便启程运往湖南,为当地餐桌送去一抹鲜辣的色彩。

“今年,我们在基地种植100余亩螺线椒,这种辣椒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高平村平地屯党支部书记谭永记介绍,当日基地组织30余名村民开展辣椒采摘工作,计划采收6000斤。此次辣椒采摘期从5月初开始将持续至6月底,亩产量约3000斤,市场批发价每斤2元左右。辣椒种植具有周期短、收益高、带动性强的特点,不仅让种植户的钱袋子鼓起来,还为周边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今天一大早我就到基地采摘辣椒,每天有100元工资,既能照顾家里老小,还能补贴家用,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平地屯村民黄连一边采摘辣椒,一边笑得合不拢嘴。自2022年基地运行以来,黄连便在此务工,每逢农忙时节,她总是第一个报名参与劳作。如今,这片辣椒基地不仅是她增收的新渠道,更承载着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了解,该基地土壤肥沃、宜农宜业,孕育出的辣椒个个肉质厚实、椒香浓郁,入口脆嫩多汁,在餐饮市场中成为炙手可热的优质食材。而其品质出众的背后,得益于基地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精准调控,将水分与肥料以最佳配比输送至辣椒根系,不仅让每一株辣椒都能“喝饱吃好”,茁壮成长,还为辣椒产业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通讯员:韦新娜 韦莹芸

来源:广西云APP




低需冷量早熟桃是指在自然休眠期间所需低温时间较短的桃子品种,通常能够在较早的时间内成熟。像这样的桃子品种,我市早在三年前已尝试种植,目前一些果园已挂果投产,柳州也首次实现5月产桃。

在柳江区穿山镇高平村平地屯的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种植有近50亩的低需冷量早熟桃,记者在现场看到,桃树上果实累累,第一批成熟的果实已采摘下来,青里带红桃子让人垂涎欲滴,这是该基地挂果投产的第一年。

市伍合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覃金路介绍说,合作社的50亩果园挂果有七八万斤,第一年能有这样的成果,感到非常高兴。“早熟的好处是3到4个月就可以收获了,其他品种护理更加辛苦。现在市场定下来,地头收购价是每斤6元~8元,现在有一个老板准备来看果,来谈价。”

市伍合果蔬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基地低需冷量早熟桃——“京清16号”的种植和管护。“京清16号”是北京桃种和泰国清迈桃杂交的品种,也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选育的低需冷量极早熟毛桃品种,需冷量仅500小时,适宜在桂林、柳州、河池、贺州等南方低纬度地区种植。在柳州地区表现为1月下旬萌芽,2月下旬开花,5月上旬成熟。

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姜全说,桃向南种植的过程从湖南、桂林到柳州,一点一点向南逐步推进。“5月成熟的桃市场上比较少,在销售的过程中市场压力就小,这个季节其他水果也要少一些,所以桃的市场还是很大的。”

随着示范基地挂果投产,也意味着低需冷量早熟桃——“京清16号”在柳州试种成功。据专家介绍,今年是示范基地挂果投产的第一年,每棵桃树不宜挂太多果实,待明年进入丰产期,产量将翻番,预计每亩产量在3000斤左右。而且在专家的指导下,基地还采用了现代化种植模式,如6米行距和3米株距、Y字整形、水肥一体化、安装驱鸟器等,帮助果树更好地生长。

覃金路说,以前50亩地种了2300株桃树,现在改为种1500株。“多几百株密度就大了,间隔够果味就会好一点,驱鸟器也是专家介绍过来的,以前很多野鸟来叮果,用了驱鸟器感觉鸟没有叮果了,损失减少了。”

姜全表示,品种选对后,生产上一定要考虑节约成本,选择更合适的树形,更简易适合操作,省下人工成本,同时生产管理上要考虑尽量减轻病虫害,少用药就安全。

记者从市农业部门了解到,目前我市已种植低需冷量早熟桃200多亩,品种有“京清16号”和“早醒1号”,其中80亩左右在今年实现挂果投产。早熟早上市意味着能更好抢占市场,卖出好价钱,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市水果生产技术指导站高级农艺师龚志宏介绍说,后续还将持续把国内最新的品种同步引入到广西,进行品种筛选,打造早、中、晚熟,把产业链、采收期延长,达到长期供应鲜果的目的。“最重要的是种植模式可复制,在规模业主能投入的情况下,我们也希望能够带动周边的农户简单复制出来,帮助扩大产业规模。” 

来源:柳州1号



初夏时节,微风轻拂,荷塘泛起层层涟漪。在享有“中国玉藕之乡”美誉的柳江区百朋镇万亩藕田里,藕农们抢抓农时采挖莲藕,全力抢占早市先机。 

5月16日,记者走进百朋镇万亩藕田,只见荷塘碧波荡漾,一片生机盎然。藕农们身穿防水服,弯腰在荷塘中熟练地采挖莲藕,一根根粗壮的莲藕破泥而出,经过简单冲洗后,莲藕露出如玉般温润的色泽,显得格外诱人。

百朋镇里团村阳村屯的藕农覃春余一边忙着采挖莲藕,一边笑着说:“今天天还没亮我们就开始下田采挖,目前已采收200多斤新鲜莲藕。趁着市面上莲藕还没大量上市,我们提前出货,每斤的收购价相较上市高峰期能多出几块钱,收入也能增加不少。”

田埂上,收购商覃有度的货车早已等候多时。新鲜采挖的莲藕刚完成分拣清洗,便被迅速装车运走。“百朋莲藕以其出众的品质和脆甜清新的口感,在市场上备受青睐,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热销状态。”收购商覃有度对百朋莲藕赞不绝口,“我每日的收购量在200至300斤之间,当前每斤10元的收购价格,既能保证藕农有可观的收益,也让百朋莲藕的优质口碑持续打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我们的产品。”

据了解,今年百朋镇春季莲藕种植面积2.1万亩,预计平均亩产3500斤。近年来,柳江区通过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莲藕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进一步加强百朋莲藕品牌建设,积极拓宽销售渠道,通过线上线下紧密结合,将百朋莲藕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如今,百朋莲藕已成为柳江的特色名片,不仅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还促进乡村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让万亩荷塘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致富花朵。

来源:在柳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