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柳江区发展成果多点开花,各级主流媒体持续关注。央视网、《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新闻网、《柳州日报》、柳州1号APP等媒体平台纷纷将目光投向柳江,从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基层党建扎实有力、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工业生产如火如荼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展现柳江高质量发展强劲脉动。相关重点稿件让我们一起回顾。
广西柳州市柳江区百朋镇百朋社区的新圩场,是远近闻名的“鸟笼村”,也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鸟笼生产基地。鸟笼制作已成为当地民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近日,走进新圩场海洋鸟笼基地,只见成百上千个成品鸟笼错落摆放,大小不一、造型多样,每件都做工精巧,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
图为工人在制作鸟笼。
压竹条、塑型、打孔、雕刻、组装、上漆……手艺人黄爱菊埋头于手头活计。“我从事鸟笼制作已有15年,竹条的纹理和质地,我闭着眼都能辨出来。”在她心中,竹条不仅是制作材料,更承载着技艺的温度。
目前,海洋鸟笼基地成为柳江壮族竹编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古老的竹编技艺在这里焕发蓬勃生机。该基地生产的鸟笼分高端、中端、大众三个档次,高端款产品单价超过1000元(人民币,下同),中端款产品400元至500元,大众款产品100元至200元,销往国内各大城市。
图为制作精美的鸟笼。
在百朋镇鸟笼微型创业园,工人们手法娴熟,将寻常的材料赋予实用与艺术的双重价值。这里不仅是生产加工的“大车间”,更是带动周边民众就业的“聚宝盆”。
“我在这里工作5年了,不仅能在‘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家庭。”百朋镇百朋村四井屯村民韦振觉说。
目前,鸟笼微型创业园已实现鸟笼规模化生产,年产量约30万个。依托这一产业,百朋镇鸟笼产业年产值达8000万元,带动200余人稳定就业。
图为摆放整齐的鸟笼成品。
近年来,百朋镇积极建设鸟笼微型创业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动模式,构建起完整的鸟笼生产链条,推动传统产业向科学化、规范化转型。同时,该镇积极拓展电商渠道,让鸟笼产品通过线上平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如今,百朋鸟笼飞出乡村、飞向全国,小小竹笼“编”出民众增收的新图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记者:梁旎旎
来源:央视网
广西柳州市柳江区
一人一策压担子
针对村级党组织“后继乏人”难题,广西柳州市柳江区自2024年起实施“村级后备力量培育百千工程”,通过精准选才、“N+1”帮带、搭台压担,已动态储备后备力量1124人,覆盖百村。
制定3年方案,明确5项标准、12项负面红线,创新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推荐、乡镇初筛、考察优选的“三荐两选”选才模式。严格资格联审,实行“村建档、镇建库、区备案”管理。针对薄弱村,城区领导带队逐村研判,“一村一策”跨村储备。
组织挂村领导、包村干部、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和优秀村支书与后备力量结对“N+1”帮带,“一人一策”提升实战能力。整合“兴村治村名师”资源,采取“理论+实操”、“订单+菜单”小班制精准教学,开展专题培训16场,覆盖1500余人次。
引导后备力量竞选村民小组长、村务监督委员等,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通过设岗定责、列席村“两委”会议促进成长。建立“自评+群评+组织评”动态考核机制。目前,已有18名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后备力量进入村“两委”班子。
记者:彭玉双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盛夏时节,广西柳州市柳江区成团镇鲁比村葡萄种植基地内一片生机盎然。整齐的葡萄架上,深绿藤蔓如绿色绸带缠绕攀爬,一串串葡萄紧密簇拥,颗颗饱满,似紫宝石般在阳光下闪烁诱人光泽,浓郁果香弥漫在空气中。
近日,在广西柳州市柳江区成团镇鲁比村葡萄种植基地内,种植户在采摘葡萄。
近日,走进鲁比村,随处可见种植户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熟练地穿梭在葡萄藤间,仔细挑拣成熟饱满、紫中透亮的葡萄,选准目标后,“咔嚓”一声,一串沉甸甸的葡萄便落入掌心。随后,这些新鲜采摘的葡萄被送往分拣区,经挑选、称重等流程,即将踏上运往市场的“旅程”。
“我们采摘时专挑颗粒饱满、颜色均匀、果肉紧实的葡萄,这样的葡萄甜度较高。”种植户张汉用说,今年他种植了4亩巨峰葡萄,目前已进入采摘黄金期,可持续采摘至8月底。
图为游客在采摘葡萄。
为保障葡萄的高品质,鲁比村采用科学种植与管理技术,严格把控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以及果实套袋等关键环节,确保每一串葡萄都能为消费者带来甜美体验。
据悉,今年,鲁比村葡萄种植面积约4000亩,亩产3000斤左右,批发价每斤约5元(人民币,下同),亩产值约1.3万元,主要销往广东省以及广西南宁、北海等地,获得市场广泛认可。
图为新鲜采摘的葡萄。
“为让消费者品尝到新鲜葡萄,我们提供线下采摘服务,价格为每斤8元,游客可以亲自走进葡萄园,亲手摘下新鲜葡萄,体验‘现摘现尝’的独特乐趣,感受从枝头到舌尖的新鲜与满足。”成团镇鲁比村党总支书记张海益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兴旺。成团镇依托土壤肥沃、光照充沛的天然优势,聚力发展葡萄特色产业,构建巨峰、夏黑、阳光玫瑰、妮娜皇后、蓝宝石等多品种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通过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与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甜蜜产业链”,让小葡萄“串”起致富路。
记者:韦新娜 杨志雄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广西柳州市柳江区聚焦“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目标,通过教育共同体聚力、科研教研赋能等举措,推动区域教育从“均衡发展”向“优质共进”跨越。
图为老师在上课。
“城乡学校同上一节课,骨干教师送教到村口”,这是柳江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实践。2022年8月,柳江区整合区域资源,构建起“274”教育共同体体系——2个学前教育联盟、7个小学教育集团、4个初中教育联盟,以“强校带弱校、城区扶乡村”模式打破教育壁垒。三年来,城区龙头学校通过中考备考研讨、学科片区联动、课例展示等活动,将优质教学经验“点对点”输送至农村学校,让“城乡教育手拉手,质量提升一起走”从愿景变为现实。
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研“引擎”的持续驱动。柳江区以“四大抓手”构建教研新生态:教学常规视导实行“一校一案”,中考备考提供“菜单式”服务,让管理效能直达课堂;16个区域名师工作室、5个市级名师工作室成为教师成长“孵化器”,送教下乡、专题研讨让骨干教师“辐射一片”;每年投入专项经费开展教学竞赛,3年间斩获市级以上一等奖58人次,物理微课入选国家级优秀案例;强化科研赋能,重视课题研究实践指导,以研促教,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图为学生们为中考加油。
如今,柳江区教育质量节节攀升:2021年以来,23项成果获市级教学成果奖,5项跻身自治区级榜单,21节微课获评自治区级精品微课,2025年中考质量实现历史跨越……一张张成绩单的背后,是持续精进的教学积淀,是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执着追求,更是柳江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坚实步履。
记者:梁旎旎 兰德波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土博镇户外徒步火了
近5年已吸引25万人次参与
近日,在柳江区土博镇内,不少市民组团背起小背包、穿上徒步鞋,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徒步休闲,不时举起相机合影留念。据悉,这项户外徒步活动近5年已吸引25万人次参与。
漫步在绿色稻田中。
据了解,土博镇的徒步路线地势平缓,融合了田园村舍、茶马古道的美景。这条路线从土博镇洛村始发,途经茶马古道,穿行于林间村旁,最终到达龙豆村肯丹屯,沿途绿荫遍地,虫鸣鸟叫相伴,让人感到凉爽惬意。
溶洞一角。
徒步沿途风光。(本文均为资料图片)
近年来,土博镇通过生态与产业融合,为游客带来更多惊喜。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土博镇因地制宜打造了“柳版九寨沟”等自然生态景观,并建设了55个蓝莓、樱桃等蔬果种植基地,通过将特色水果采摘与生态旅游资源相融合,形成了“徒步+”的创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黎双
来源:《柳州日报》
“通平玩具”开足马力制造“快乐”
公司有订单,工人有活干,收入有保障
从盲盒收藏到IP联名,潮流玩具以独特设计和趣味互动吸引众多爱好者,成为消费新宠,“快乐经济”不断升温。昨日,位于柳江区的柳州市通平玩具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通平玩具公司”),150余名工人在生产线上指尖“飞舞”,不到半分钟,就有一件玩偶部件在此完成缝纫。
工人们全力以赴投入生产。
上午时分,缝纫机作业时发出的嗒嗒声在车间内此起彼伏。“公司正式投产后,订单量逐月上升,产品供不应求,预计这个月订单量还将继续增加。”通平玩具公司负责人畅亚通告诉记者,今年2月中旬公司投产,恰逢国内潮玩品牌搪胶毛绒玩具消费热度持续攀升,公司承接了大量相关品牌部件订单,上月销售额约40万元。
当前,通平玩具公司产品订单饱满,排产时间十分紧凑。主要设置车工、充棉、手工三类岗位,同时持续引进先进的缝纫机设备和充棉设备,以满足日益上升的订单需求。现在工厂正开足马力,生产国内潮玩品牌泡泡玛特热销产品LABUBU(拉布布)玩偶皮套,每天产量7000至8000个。
通平玩具公司制作的玩偶成品。
“这些皮套部件将运往广东,经由品牌厂商组装,生产成品销往世界各地。”畅亚通说,此前还有部分产品销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公司有订单,工人有活干,收入有保障。通平玩具公司选址柳江区,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50岁出头的段成美家住柳江区拉堡镇,是该公司招聘的第一批员工,现在已是缝纫生产线上的熟手,每天经手毛绒玩具部件500至600件。
据悉,目前该公司存在约150人的用工缺口。下一步,公司计划新增一处工厂,进一步扩充产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订单需求。
记者:韦苏玲 刘心蕊
来源:《柳州日报》
青花梨新鲜上市
“咔嚓——”清脆的摘果声此起彼伏,果农们穿梭在林间,摘果、装果、运输……7月4日清晨,记者走进柳江区里高镇宝仁村青花梨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景象。
种植户在分拣青花梨。
果园里,种植户黄元吉和工人在采摘第一批青花梨。经过简单分拣、包装,7月5日,这批脆甜多汁的青花梨就上市销售了。“我家一共种了25亩青花梨,这些没套袋的是首批果,个头达标,口感也好。今年亩产近3000公斤,批发价每公斤4元,年产值可达20多万元。”青花梨种植户黄元吉说,套袋的是第二批果,还得再长一段时间,确保品质。
“消费者要的是多汁、甜味足的梨。”黄元吉边说边向记者展示,每棵树上挂着的果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主力队员”。梨园里,梨树枝头挂满大小均匀、表皮光滑的果实。
里高镇农技人员卢阳梅介绍,今年青花梨长势很好,果实皮薄脆嫩,咬一口满嘴清甜。目前,全镇青花梨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
“这里培育出的青花梨肉质脆甜、清甜多汁、果核小且无渣。”卢阳梅说,里高镇自2003年引进青花梨,至今已有20余年种植历史。梨产业已成为当地的农业名片,同时还推动里高镇“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动力。
记者:黎双
来源:《柳州日报》
从盲盒收藏到IP联名,潮流玩具以独特设计和趣味互动吸引众多爱好者,成为消费新宠,“快乐经济”不断升温。7月7日,位于柳江区的柳州市通平玩具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通平玩具”),生产线上的150余名工人指尖“飞舞”。不到半分钟,就有一件玩偶部件在此完成缝纫。
当天上午,缝纫机清脆的嗒嗒声在车间内此起彼伏。“正式投产后,工厂订单量逐月上升,产品供不应求,预计单量还将继续增加。”通平玩具负责人畅亚通告诉记者,公司于今年2月中旬投产,随着国内潮玩品牌搪胶毛绒玩具热度持续攀升,公司也承接了大量相关品牌的代工订单,上个月销售额有40万元左右。
手工生产线上,工人赶订单。
当前,通平玩具在手订单饱满,排产较为紧凑。主要设置车工、充棉、手工三类岗位,同时持续引进先进的缝纫机设备和充棉设备,以满足日益上升的订单需求。据介绍,4个月以来,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国内潮玩品牌泡泡玛特热销的LABUBU(拉布布)玩偶皮套,平均每天产量可达7000至8000个。
工人正在赶订单。
“这些皮套部件将运往广东,经由品牌厂商组装成成品后,再销往世界各地。”畅亚通说,此前还有产品销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工人指尖“飞舞”赶订单。
公司有订单,工人有活干,收入有保障。柳州市通平玩具有限责任公司选址落地到柳江区,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50岁出头的段成美家住柳江区拉堡镇周边,是该公司招聘的第一批员工,现在已经是缝纫生产线上的熟手,每天经她手的毛绒玩具部件有500到600件。
通平玩具制作的成品。
据悉,目前公司还有约150人的用工缺口。下一步,公司还计划在市城区新增一处工厂,以满足日益增加的订单需求。未来,将有更多玩偶的其中一道工序在柳州完成。
通平玩具制作的配套成品。
记者:韦苏玲 刘心蕊
来源:柳州1号APP
提要
柳江区发展成果多点开花,各级主流媒体持续关注。央视网、《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新闻网、《柳州日报》、柳州1号APP等媒体平台纷纷将目光投向柳江,从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基层党建扎实有力、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工业生产如火如荼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展现柳江高质量发展强劲脉动。相关重点稿件让我们一起回顾。
广西柳州市柳江区百朋镇百朋社区的新圩场,是远近闻名的“鸟笼村”,也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鸟笼生产基地。鸟笼制作已成为当地民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近日,走进新圩场海洋鸟笼基地,只见成百上千个成品鸟笼错落摆放,大小不一、造型多样,每件都做工精巧,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
图为工人在制作鸟笼。
压竹条、塑型、打孔、雕刻、组装、上漆……手艺人黄爱菊埋头于手头活计。“我从事鸟笼制作已有15年,竹条的纹理和质地,我闭着眼都能辨出来。”在她心中,竹条不仅是制作材料,更承载着技艺的温度。
目前,海洋鸟笼基地成为柳江壮族竹编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古老的竹编技艺在这里焕发蓬勃生机。该基地生产的鸟笼分高端、中端、大众三个档次,高端款产品单价超过1000元(人民币,下同),中端款产品400元至500元,大众款产品100元至200元,销往国内各大城市。
图为制作精美的鸟笼。
在百朋镇鸟笼微型创业园,工人们手法娴熟,将寻常的材料赋予实用与艺术的双重价值。这里不仅是生产加工的“大车间”,更是带动周边民众就业的“聚宝盆”。
“我在这里工作5年了,不仅能在‘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家庭。”百朋镇百朋村四井屯村民韦振觉说。
目前,鸟笼微型创业园已实现鸟笼规模化生产,年产量约30万个。依托这一产业,百朋镇鸟笼产业年产值达8000万元,带动200余人稳定就业。
图为摆放整齐的鸟笼成品。
近年来,百朋镇积极建设鸟笼微型创业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动模式,构建起完整的鸟笼生产链条,推动传统产业向科学化、规范化转型。同时,该镇积极拓展电商渠道,让鸟笼产品通过线上平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如今,百朋鸟笼飞出乡村、飞向全国,小小竹笼“编”出民众增收的新图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记者:梁旎旎
来源:央视网
广西柳州市柳江区
一人一策压担子
针对村级党组织“后继乏人”难题,广西柳州市柳江区自2024年起实施“村级后备力量培育百千工程”,通过精准选才、“N+1”帮带、搭台压担,已动态储备后备力量1124人,覆盖百村。
制定3年方案,明确5项标准、12项负面红线,创新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推荐、乡镇初筛、考察优选的“三荐两选”选才模式。严格资格联审,实行“村建档、镇建库、区备案”管理。针对薄弱村,城区领导带队逐村研判,“一村一策”跨村储备。
组织挂村领导、包村干部、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和优秀村支书与后备力量结对“N+1”帮带,“一人一策”提升实战能力。整合“兴村治村名师”资源,采取“理论+实操”、“订单+菜单”小班制精准教学,开展专题培训16场,覆盖1500余人次。
引导后备力量竞选村民小组长、村务监督委员等,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通过设岗定责、列席村“两委”会议促进成长。建立“自评+群评+组织评”动态考核机制。目前,已有18名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后备力量进入村“两委”班子。
记者:彭玉双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盛夏时节,广西柳州市柳江区成团镇鲁比村葡萄种植基地内一片生机盎然。整齐的葡萄架上,深绿藤蔓如绿色绸带缠绕攀爬,一串串葡萄紧密簇拥,颗颗饱满,似紫宝石般在阳光下闪烁诱人光泽,浓郁果香弥漫在空气中。
近日,在广西柳州市柳江区成团镇鲁比村葡萄种植基地内,种植户在采摘葡萄。
近日,走进鲁比村,随处可见种植户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熟练地穿梭在葡萄藤间,仔细挑拣成熟饱满、紫中透亮的葡萄,选准目标后,“咔嚓”一声,一串沉甸甸的葡萄便落入掌心。随后,这些新鲜采摘的葡萄被送往分拣区,经挑选、称重等流程,即将踏上运往市场的“旅程”。
“我们采摘时专挑颗粒饱满、颜色均匀、果肉紧实的葡萄,这样的葡萄甜度较高。”种植户张汉用说,今年他种植了4亩巨峰葡萄,目前已进入采摘黄金期,可持续采摘至8月底。
图为游客在采摘葡萄。
为保障葡萄的高品质,鲁比村采用科学种植与管理技术,严格把控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以及果实套袋等关键环节,确保每一串葡萄都能为消费者带来甜美体验。
据悉,今年,鲁比村葡萄种植面积约4000亩,亩产3000斤左右,批发价每斤约5元(人民币,下同),亩产值约1.3万元,主要销往广东省以及广西南宁、北海等地,获得市场广泛认可。
图为新鲜采摘的葡萄。
“为让消费者品尝到新鲜葡萄,我们提供线下采摘服务,价格为每斤8元,游客可以亲自走进葡萄园,亲手摘下新鲜葡萄,体验‘现摘现尝’的独特乐趣,感受从枝头到舌尖的新鲜与满足。”成团镇鲁比村党总支书记张海益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兴旺。成团镇依托土壤肥沃、光照充沛的天然优势,聚力发展葡萄特色产业,构建巨峰、夏黑、阳光玫瑰、妮娜皇后、蓝宝石等多品种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通过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与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甜蜜产业链”,让小葡萄“串”起致富路。
记者:韦新娜 杨志雄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广西柳州市柳江区聚焦“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目标,通过教育共同体聚力、科研教研赋能等举措,推动区域教育从“均衡发展”向“优质共进”跨越。
图为老师在上课。
“城乡学校同上一节课,骨干教师送教到村口”,这是柳江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实践。2022年8月,柳江区整合区域资源,构建起“274”教育共同体体系——2个学前教育联盟、7个小学教育集团、4个初中教育联盟,以“强校带弱校、城区扶乡村”模式打破教育壁垒。三年来,城区龙头学校通过中考备考研讨、学科片区联动、课例展示等活动,将优质教学经验“点对点”输送至农村学校,让“城乡教育手拉手,质量提升一起走”从愿景变为现实。
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研“引擎”的持续驱动。柳江区以“四大抓手”构建教研新生态:教学常规视导实行“一校一案”,中考备考提供“菜单式”服务,让管理效能直达课堂;16个区域名师工作室、5个市级名师工作室成为教师成长“孵化器”,送教下乡、专题研讨让骨干教师“辐射一片”;每年投入专项经费开展教学竞赛,3年间斩获市级以上一等奖58人次,物理微课入选国家级优秀案例;强化科研赋能,重视课题研究实践指导,以研促教,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图为学生们为中考加油。
如今,柳江区教育质量节节攀升:2021年以来,23项成果获市级教学成果奖,5项跻身自治区级榜单,21节微课获评自治区级精品微课,2025年中考质量实现历史跨越……一张张成绩单的背后,是持续精进的教学积淀,是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执着追求,更是柳江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坚实步履。
记者:梁旎旎 兰德波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土博镇户外徒步火了
近5年已吸引25万人次参与
近日,在柳江区土博镇内,不少市民组团背起小背包、穿上徒步鞋,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徒步休闲,不时举起相机合影留念。据悉,这项户外徒步活动近5年已吸引25万人次参与。
漫步在绿色稻田中。
据了解,土博镇的徒步路线地势平缓,融合了田园村舍、茶马古道的美景。这条路线从土博镇洛村始发,途经茶马古道,穿行于林间村旁,最终到达龙豆村肯丹屯,沿途绿荫遍地,虫鸣鸟叫相伴,让人感到凉爽惬意。
溶洞一角。
徒步沿途风光。(本文均为资料图片)
近年来,土博镇通过生态与产业融合,为游客带来更多惊喜。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土博镇因地制宜打造了“柳版九寨沟”等自然生态景观,并建设了55个蓝莓、樱桃等蔬果种植基地,通过将特色水果采摘与生态旅游资源相融合,形成了“徒步+”的创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黎双
来源:《柳州日报》
“通平玩具”开足马力制造“快乐”
公司有订单,工人有活干,收入有保障
从盲盒收藏到IP联名,潮流玩具以独特设计和趣味互动吸引众多爱好者,成为消费新宠,“快乐经济”不断升温。昨日,位于柳江区的柳州市通平玩具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通平玩具公司”),150余名工人在生产线上指尖“飞舞”,不到半分钟,就有一件玩偶部件在此完成缝纫。
工人们全力以赴投入生产。
上午时分,缝纫机作业时发出的嗒嗒声在车间内此起彼伏。“公司正式投产后,订单量逐月上升,产品供不应求,预计这个月订单量还将继续增加。”通平玩具公司负责人畅亚通告诉记者,今年2月中旬公司投产,恰逢国内潮玩品牌搪胶毛绒玩具消费热度持续攀升,公司承接了大量相关品牌部件订单,上月销售额约40万元。
当前,通平玩具公司产品订单饱满,排产时间十分紧凑。主要设置车工、充棉、手工三类岗位,同时持续引进先进的缝纫机设备和充棉设备,以满足日益上升的订单需求。现在工厂正开足马力,生产国内潮玩品牌泡泡玛特热销产品LABUBU(拉布布)玩偶皮套,每天产量7000至8000个。
通平玩具公司制作的玩偶成品。
“这些皮套部件将运往广东,经由品牌厂商组装,生产成品销往世界各地。”畅亚通说,此前还有部分产品销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公司有订单,工人有活干,收入有保障。通平玩具公司选址柳江区,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50岁出头的段成美家住柳江区拉堡镇,是该公司招聘的第一批员工,现在已是缝纫生产线上的熟手,每天经手毛绒玩具部件500至600件。
据悉,目前该公司存在约150人的用工缺口。下一步,公司计划新增一处工厂,进一步扩充产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订单需求。
记者:韦苏玲 刘心蕊
来源:《柳州日报》
青花梨新鲜上市
“咔嚓——”清脆的摘果声此起彼伏,果农们穿梭在林间,摘果、装果、运输……7月4日清晨,记者走进柳江区里高镇宝仁村青花梨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景象。
种植户在分拣青花梨。
果园里,种植户黄元吉和工人在采摘第一批青花梨。经过简单分拣、包装,7月5日,这批脆甜多汁的青花梨就上市销售了。“我家一共种了25亩青花梨,这些没套袋的是首批果,个头达标,口感也好。今年亩产近3000公斤,批发价每公斤4元,年产值可达20多万元。”青花梨种植户黄元吉说,套袋的是第二批果,还得再长一段时间,确保品质。
“消费者要的是多汁、甜味足的梨。”黄元吉边说边向记者展示,每棵树上挂着的果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主力队员”。梨园里,梨树枝头挂满大小均匀、表皮光滑的果实。
里高镇农技人员卢阳梅介绍,今年青花梨长势很好,果实皮薄脆嫩,咬一口满嘴清甜。目前,全镇青花梨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
“这里培育出的青花梨肉质脆甜、清甜多汁、果核小且无渣。”卢阳梅说,里高镇自2003年引进青花梨,至今已有20余年种植历史。梨产业已成为当地的农业名片,同时还推动里高镇“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动力。
记者:黎双
来源:《柳州日报》
从盲盒收藏到IP联名,潮流玩具以独特设计和趣味互动吸引众多爱好者,成为消费新宠,“快乐经济”不断升温。7月7日,位于柳江区的柳州市通平玩具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通平玩具”),生产线上的150余名工人指尖“飞舞”。不到半分钟,就有一件玩偶部件在此完成缝纫。
当天上午,缝纫机清脆的嗒嗒声在车间内此起彼伏。“正式投产后,工厂订单量逐月上升,产品供不应求,预计单量还将继续增加。”通平玩具负责人畅亚通告诉记者,公司于今年2月中旬投产,随着国内潮玩品牌搪胶毛绒玩具热度持续攀升,公司也承接了大量相关品牌的代工订单,上个月销售额有40万元左右。
手工生产线上,工人赶订单。
当前,通平玩具在手订单饱满,排产较为紧凑。主要设置车工、充棉、手工三类岗位,同时持续引进先进的缝纫机设备和充棉设备,以满足日益上升的订单需求。据介绍,4个月以来,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国内潮玩品牌泡泡玛特热销的LABUBU(拉布布)玩偶皮套,平均每天产量可达7000至8000个。
工人正在赶订单。
“这些皮套部件将运往广东,经由品牌厂商组装成成品后,再销往世界各地。”畅亚通说,此前还有产品销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工人指尖“飞舞”赶订单。
公司有订单,工人有活干,收入有保障。柳州市通平玩具有限责任公司选址落地到柳江区,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50岁出头的段成美家住柳江区拉堡镇周边,是该公司招聘的第一批员工,现在已经是缝纫生产线上的熟手,每天经她手的毛绒玩具部件有500到600件。
通平玩具制作的成品。
据悉,目前公司还有约150人的用工缺口。下一步,公司还计划在市城区新增一处工厂,以满足日益增加的订单需求。未来,将有更多玩偶的其中一道工序在柳州完成。
通平玩具制作的配套成品。
记者:韦苏玲 刘心蕊
来源:柳州1号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