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柳江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今日是:
模式切换

【成团镇】【驻村风采】北弓村驻村工作队员梁克衍:把星辰种在泥土里,用实干日志写下扎根之路

来源: 柳州市柳江区成团镇人民政府  |   发布日期: 2025-05-15 19:00   |

2024年5月

梁克衍带着组织的嘱托

来到北弓村

一场关于希望的“接力赛”

悄然拉开了序幕

    初到北弓村,一切都是这么陌生。面对复杂的村情我认农民为师,甘做群众的小学生,用脚步丈量民情地图。刚来时揣着空白的任务清单,如今每页都浸着泥土味。

翻开驻村队员梁克衍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的字迹里没有空话套话,只有一项项具体的“任务清单”:

“5月28日,走访脱贫户3户,记录养殖意向2条”;

“7月15日,完成产业奖补现场验收12户”;

“9月3日,对接3名学生助学金申报材料”;

……

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记录,如今都化作了北弓村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梁克衍到村后,首要任务便是走访全村所有脱贫户、监测户和低保户。他随身携带笔记本,详细记录着每户重点户的人口结构、收入来源与实际困难:哪家老人需定期就医,哪家孩子面临升学压力,哪家因缺劳动力导致耕作困难,皆被分门别类地记录在本子里。

   “刚开始入户,老乡们总说‘没有困难’。”梁克衍说。为了打破隔阂,他带着笔记本蹲在田埂上帮村民摘豆角,坐在门槛上陪老人聊家常,甚至帮留守儿童辅导作业。后来,村民远远看见他就招呼:“梁指导,我家新收的花生,过来吃啊!”这份信任,让防贫监测工作推进顺畅,全年未出现一例返贫风险。

    在产业帮扶中,梁克衍紧盯“应补尽补”目标,2024年,全村123户脱贫户(监测户)申报了444个产业奖补项目,涉及金额45.67万元。为了确保政策落地,他逐一核对申报材料,陪着农户跑现场验收。“产业奖补不是‘撒钱’,是帮老乡找到‘会下蛋的鸡’。”梁克衍说。他带着农户跑市场、学技术,如今蔬菜大棚里的黄金桂蜜、牛奶草莓、圣女果等特色产品畅销了,田间的经济作物增多了,村民的“钱袋子”更鼓了。

    

就业是增收的“稳定器”。梁克衍建立312名脱贫劳动力动态台账,精准匹配岗位资源:

① 县域内稳岗:帮助156人获得稳定就业劳务补助,人均月增收800元。

跨省输出:输送65人赴广东、浙江务工,全额发放交通补贴,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

 ③技能培训:组织烘焙、家政等培训班,多人通过考核实现技能就业

送工那天,脱贫户老覃握着他的手说:“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每月有固定工资,多亏你帮我找到了稳定工作。”全年全村脱贫人口就业率大幅提升,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提升至60%。

决不能让孩子因贫失学。”梁克衍把教育帮扶当作“长远账”来算:

雨露计划全覆盖:为33名职校生申报补助,人均每年获得3000元资助,实现“资助一个、就业一个、脱贫一家”。

 ②助学金精准滴灌:帮助3名困难学生获得共青团希望工程助学金。

 ③劝学走访常态化:每月到学校了解学生近况,劝学2名辍学倾向少年重返校园。

“梁叔,我考上大学了!”去年8月,受助学生小敏捧着录取通知书跑来报喜。这一幕,让梁克衍觉得“跑断腿、磨破嘴”都值了。

初来的行囊装满憧憬与担当,

脚印在泥泞里烙下岁月沧桑。

挨家走访时的嘘寒问暖,

产业帮扶中的日夜奔忙,

见证了村庄的蜕变与成长。


脱贫的旗帜在风中高高飘扬,

可我知道振兴之路还长又长。

舍不得苦楝树下的家常里短,

放不下田间地头的嫩绿希望。

我愿化作一粒扎根的种子,

继续守护这片深爱的土壤。


前路或许还有风雨阻挡,

但我已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再次启航撸起袖子加油干,

用汗水浇灌梦想的芬芳,

共赴乡村振兴的诗与远方



乡镇动态
【成团镇】【驻村风采】北弓村驻村工作队员梁克衍:把星辰种在泥土里,用实干日志写下扎根之路

来源: 柳州市柳江区成团镇人民政府  |   发布日期: 2025-05-15 19:00   

2024年5月

梁克衍带着组织的嘱托

来到北弓村

一场关于希望的“接力赛”

悄然拉开了序幕

    初到北弓村,一切都是这么陌生。面对复杂的村情我认农民为师,甘做群众的小学生,用脚步丈量民情地图。刚来时揣着空白的任务清单,如今每页都浸着泥土味。

翻开驻村队员梁克衍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的字迹里没有空话套话,只有一项项具体的“任务清单”:

“5月28日,走访脱贫户3户,记录养殖意向2条”;

“7月15日,完成产业奖补现场验收12户”;

“9月3日,对接3名学生助学金申报材料”;

……

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记录,如今都化作了北弓村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梁克衍到村后,首要任务便是走访全村所有脱贫户、监测户和低保户。他随身携带笔记本,详细记录着每户重点户的人口结构、收入来源与实际困难:哪家老人需定期就医,哪家孩子面临升学压力,哪家因缺劳动力导致耕作困难,皆被分门别类地记录在本子里。

   “刚开始入户,老乡们总说‘没有困难’。”梁克衍说。为了打破隔阂,他带着笔记本蹲在田埂上帮村民摘豆角,坐在门槛上陪老人聊家常,甚至帮留守儿童辅导作业。后来,村民远远看见他就招呼:“梁指导,我家新收的花生,过来吃啊!”这份信任,让防贫监测工作推进顺畅,全年未出现一例返贫风险。

    在产业帮扶中,梁克衍紧盯“应补尽补”目标,2024年,全村123户脱贫户(监测户)申报了444个产业奖补项目,涉及金额45.67万元。为了确保政策落地,他逐一核对申报材料,陪着农户跑现场验收。“产业奖补不是‘撒钱’,是帮老乡找到‘会下蛋的鸡’。”梁克衍说。他带着农户跑市场、学技术,如今蔬菜大棚里的黄金桂蜜、牛奶草莓、圣女果等特色产品畅销了,田间的经济作物增多了,村民的“钱袋子”更鼓了。

    

就业是增收的“稳定器”。梁克衍建立312名脱贫劳动力动态台账,精准匹配岗位资源:

① 县域内稳岗:帮助156人获得稳定就业劳务补助,人均月增收800元。

跨省输出:输送65人赴广东、浙江务工,全额发放交通补贴,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

 ③技能培训:组织烘焙、家政等培训班,多人通过考核实现技能就业

送工那天,脱贫户老覃握着他的手说:“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每月有固定工资,多亏你帮我找到了稳定工作。”全年全村脱贫人口就业率大幅提升,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提升至60%。

决不能让孩子因贫失学。”梁克衍把教育帮扶当作“长远账”来算:

雨露计划全覆盖:为33名职校生申报补助,人均每年获得3000元资助,实现“资助一个、就业一个、脱贫一家”。

 ②助学金精准滴灌:帮助3名困难学生获得共青团希望工程助学金。

 ③劝学走访常态化:每月到学校了解学生近况,劝学2名辍学倾向少年重返校园。

“梁叔,我考上大学了!”去年8月,受助学生小敏捧着录取通知书跑来报喜。这一幕,让梁克衍觉得“跑断腿、磨破嘴”都值了。

初来的行囊装满憧憬与担当,

脚印在泥泞里烙下岁月沧桑。

挨家走访时的嘘寒问暖,

产业帮扶中的日夜奔忙,

见证了村庄的蜕变与成长。


脱贫的旗帜在风中高高飘扬,

可我知道振兴之路还长又长。

舍不得苦楝树下的家常里短,

放不下田间地头的嫩绿希望。

我愿化作一粒扎根的种子,

继续守护这片深爱的土壤。


前路或许还有风雨阻挡,

但我已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再次启航撸起袖子加油干,

用汗水浇灌梦想的芬芳,

共赴乡村振兴的诗与远方